特稿

  • 汉代熹平石经《论语》的版本价值

    周远斌;

    汉代熹平石经是针对“去圣久远,文字多谬,俗儒穿凿,疑误后学”之现状而立的,其版本价值不言而喻。熹平石经《论语》是当时最有代表性的《鲁论》本,为张禹所学、何晏所用。何晏等以熹平石经《论语》为《论语集解》底本,据所集八家而“自下己意”,并多有改易。在后世的流传中,又经整理者陆续改动。虽然今通行本《论语》即何晏本,但已不同于最初的何晏本,更不同于作为底本的汉代熹平石经本。熹平石经《论语》虽然残存的字数有限,但它在《论语》诸版本中的地位和价值是非常重要的。

    2025年02期 No.752 4-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6K]

佛典语言的中国化专栏

  • 基于被动式的支谦译经语言中国化探究

    高列过;卢鹭;

    在18部可靠的支谦译经中,有15部译经使用了被动式,共计104例,包括“为A所V”“见V”“A所V”等11种句式。支谦译经被动式的运用,具有明确的中国化追求。一是竭力向汉语习惯靠拢,如倾向使用意译名词充任施事成分;变换句式、施事成分、施事动词,形成系列整齐的句式;采用更简练的句式。二是有些句式的运用比较保守,如“为A所V”“见V”等被动式的使用。整体而言,支谦的译经语言趋向规范、文雅,具有书面语特色。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三国时期江南佛教传播的受众群体已拓展至上层社会,支谦作为三国时期最重要的佛经翻译者,积极改进翻译风格,主动追求中国化。

    2025年02期 No.752 1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9K]
  • 中古汉译佛典“~有/无是处”源流考

    胡燕群;曾昭聪;

    在中古汉译佛典中,“~有/无是处”结构十分常见。从使用语境、与副词/连词组合、同义结构三个方面,对相关用例进行全面考察,可以发现,“无有是处”等否定系列结构的意思是“没有这种可能/情形/事情”,“有是处”等肯定系列结构的意思是“有这种可能/情形/事情”。通过同经异译对比、梵汉对勘等,不难发现,“处”的“可能/情况/情形”义是梵语sthāna空间义“处所”的引申义,仅见于佛教语境。而汉语非佛教文献中的“~无是处”,与佛教文献中的“无有是处”“一无是处”在语义上并无关联。“~有/无是处”的“有/没有这种可能/情况/情形”义,之所以最终未能融入汉语系统,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是处”之“处”可有可无、“是”的指代功能逐渐弱化、sthāna与“处”的引申词义差别较大、汉文佛典的行文风格弱化了“处”的词义等。

    2025年02期 No.752 19-2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36K]
  • 佛典词汇的中国化路径——以“禅”类词语为例

    王培炀;

    在现代汉语中,“禅”包括“禅_1”和“禅_2”。“禅_1”为汉语本土语,本义是指古代帝王祭祀天地山川之礼。“禅_2”为佛教用语,本义是指佛教一种静坐默念的修持方法。作为一个佛教语素,“禅_2”体现出很强的构词能力,以语义为标准,可以将“禅_2”类词语划分为七种类型:“禅那”类、“禅法”类、“禅坐”类、“禅僧”类、“禅理”类、“禅谈”类、“禅宗”类等。佛教语“禅_2”是佛典词汇中国化的典范案例,“禅_2”的中国化路径大致可以归结为三个方面:一是定形化基础上的单音节化;二是禅宗流行背景下的词素化;三是多义化与世俗化。通过上述方面的交互影响、共同作用,“禅_2”的中国化程度不断加深,逐渐融入汉语系统,并大大挤压了“禅_1”类词语的生存空间,以至于如今人们多识“禅_2”之音义而不知“禅_1”之音义。

    2025年02期 No.752 28-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6K]

汉语言文字研究

  • “返回”义动词的语义结构及其对句法特征的影响

    江永凤;

    在上古和中古汉语时期,“返回”义动词“归”和“还”的句法差异是由二者的语义结构不同造成的。首先,“归”的语义结构中包含了固定且单一的终点处所论元,“还”的语义结构中包含的论元并不固定,只强调“返回”的动作行为本身。这种语义差异影响了“归”和“还”终点处所论元的呈现方式和表达形式。其次,“归”的语义倾向于状态动词,“还”的语义倾向于动作动词。这种语义区别导致二者可结合的副词及其构成的连动式均存在一定差异。

    2025年02期 No.752 37-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8K]
  • “风尘仆仆”考源——兼议成语构成的层级扩展

    魏启君;王闰吉;

    从结构上看,成语“风尘仆仆”为叠架构词,“风尘”的语义已寓含在“仆仆”之中。通过对相关历史文献的梳理,可以发现,“仆仆”的语源可以追溯到“郣”,其书写形式经历了“坲坲”“勃勃”“■”等多次变化。随着语音的演变,在宋元时期,其记音用字遂转化为“仆仆”“扑扑”等。“仆仆”的本义是“尘土飞扬貌”,随后又引申为“急速地、匆匆地”,最终引申为“旅途奔波、辛苦劳累的样子”。由语源“郣”到“风尘仆仆”最后定型,先后经历了三次结构扩展。第一次是顺应词汇双音化的发展趋势,由“■”扩展为“■”;第二次是出于表义明确的需要,由“■”扩展为“尘■”;第三次是因为成语四字格构式的声律要求,由“尘■”扩展为“风尘仆仆”。

    2025年02期 No.752 47-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2K]
  • 《宣讲集要》的辞书编撰价值——以第三至第五卷为例

    罗舒婷;王静;

    《宣讲集要》是一部清代巴蜀地区的白话宣讲小说集,再现了当地当时的语言实际。它不仅为近代词汇研究、方言研究提供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也为现代辞书的编撰与修订提供了有益参考。以《汉语大词典》和《汉语方言大词典》为考察对象,在穷尽《宣讲集要》第三至五卷词例的基础上,探讨《宣讲集要》词语的辞书编撰价值。研究显示,《宣讲集要》可以为两部词典增补相关词目15条,如“改姓”“嫌贱”“吃轮供”等;补充相关义项11项,如“脱手”“经管”“长钱”等。

    2025年02期 No.752 53-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1K]
  • 现代汉语“好(hǎo)”的辅助及连接功能分析

    申惠仁;

    基于现代汉语语料,对助动词、连词、关联副词“好”的语义句法特点进行考察。研究显示,助动词“好”一般不能单独使用,它的后面必须带动词性成分,它的前面一定要有其他成分。助动词“好”通常与否定词“不”相结合,整体表示“不便”“不能”;它还可以与疑问词“怎(么)”“哪”相结合,它们组合为反语,实际表达的意思仍是“不便”“不能”。连词“好”主要用于“手段—目的”关系复句,它一般处于后一分句的句首位置,表示“以便”“为了”义。关联副词“好”主要用于“前提条件—结果”关系复句,它一般处于后一分句的句中,表示“(这样)就可以”义。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关联副词“好”的前面可以出现主语成分或其他修饰成分,连词“好”则不能。通过这一个案研究,希望能够加深对常见词“好”语义句法的了解,同时,也能为国际中文教育中的词汇、语法教学提供参考。

    2025年02期 No.752 60-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7K]
  • 再谈现代汉语并列复句的分类

    傅晓莉;杨鸿禄;

    现代汉语语法著作和语法教材在论及复句问题时,通常会遇到并列复句的分类问题,但学界至今没有达成统一的认识。通过深入分析前辈学者的并列复句分类体系,不难发现,并列复句的直接分类主要面临两个问题:一是并列复句的直接分类中是否包括表转折或对抗关系的类别;二是表示解说或补充关系的类别是否也属于并列复句的范畴。汉语并列复句的次范畴应当如何划分,可以借鉴跨语言并列结构分类的研究成果,将现代汉语的并列复句划分为三种类型:累积式、选择式和对抗式。这种分类体系不仅将小句与小句之间的关系分解开来,而且能更加清楚地认识并列复句内部的意义关系。

    2025年02期 No.752 65-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3K]
  • 语义类别对语法的影响:来自“前、后”时空隐喻的证据

    杨滕戟;

    对包含“前、后”语素且具有时间意义的225例词的语义类别及语法表现进行考察,在此基础上,阐述语义类别对语法表现的影响。研究显示,“前、后”时空隐喻包含四类时间语义类别:“更早—更晚”“过去—未来”“时间矢量小—时间矢量大”“现在”。这四类语义类别对“前、后”类词汇的三个方面都产生了重要影响:一是“前、后”类词汇的形态,二是“前、后”类词汇的隐喻投射语法层级,三是“前、后”类词汇的时间指示性。可以看出,隐喻的语义类别对隐喻的语法表现起到了决定作用,进一步证明了语义不是语法的附属物,它对语法具有重要的限制作用。

    2025年02期 No.752 72-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0K]

语言应用研究

  • 汉字读音的不规则变化

    秦贝宁;宋洪民;

    现代汉语是在古代汉语的基础上经过长期演变和发展而来的,普通话中的读音绝大多数都能从中古时期找到其对应来源,有些汉字的读音则在演变过程中发生了不规则的变化。通过表格形式列举了70个汉字读音的演变情况,并将它们在《广韵》《蒙古字韵》《西儒耳目资》《国音常用字汇》以及《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读音标注情况予以比较。在此基础上,对一些现代汉语常用字的读音特征进行分析,全面描述它们的不规则读音变化。同时,将汉字读音不规则变化的原因归纳为五种类型:谐声偏旁的影响、训读的影响、方言读音的影响、同义换读以及其他因素。“今读”的来源多种多样,今读音与旧读音之间的关系也很复杂,都需要深入探究。通过这一个案研究,希望能够为现代汉语教学和普通话推广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2025年02期 No.752 80-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4K]
  • “黄云甫割稻孙满溇”标点断句辨析

    于璠;

    “黄云甫割稻孙满溇”出自《芥子园画传》卷二《山石谱》之“坡径矶田石壁法”中的“画平田法”题画文字。有学者将“黄云甫割稻孙满溇”标点为“黄云甫《割稻孙满溇》”,把“黄云甫”视为一位画家,把“《割稻孙满溇》”视为一幅画作。实际上,这是凭空臆造出的画家及画作,是没有根据的主观臆断。此处的“黄云”是指成熟的稻田,属于修辞中的比喻手法。“甫割”的意思是“稻田开始收割”。“稻孙”是稻子收割后的再生稻,“溇”是稻田里的水沟。“黄云甫割稻孙满溇”正确的标点断句应当是:“黄云甫割,稻孙满溇。”

    2025年02期 No.752 9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3K]

语言文字学著作导读

  • 《别字之辨》简介

    <正>“气概”还是“气慨”、“青蘋之末”还是“青蘋之末”“青萍之末”“青苹之末”?这些常常让我们感到困感的词组,大都可以在《别字之辨》中找到正确的答案。该书由编校专家吴永亮撰写,济南出版社2025年1月出版。全书共86万字,对图书、报刊、新媒体中经常出现的1300余组别字进行了考释、辨析。作者认为,要想远离别字先生,最好的办法就是了解此字的本义。作者充分借鉴历代学者的研究成果,阐明每组易混词中主体字的甲骨文、全文、小篆、楷书的演变历程,从字的本义说到当下的意义,最后再落脚到每组词语的异同之处,娓娓道来,趣味盎然。该书按照别字首字的拼音排序,查找起来非常方便。例如:“和面”是为了“饧面”还是“醒面”呢?如果知道“饧”的拼音首字母为“X”,很快就能查到“饧·醒”。同时,每篇文章力求简明扼要,不占用读者大量时间。茶余饭后,闲暇之余,翻一翻,看一看,既解惑又解乏。

    2025年02期 No.752 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9K]

  • 学人风采

    <正>曾昭聪,男,1969年2月生,湖南省洞口县人。1996年,毕业于贵州大学中文系汉语史专业,获文学硕士学位;1999年,毕业于浙江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获文学博士学位。1999年4月至2002年8月,于汕头大学文学院中文系任教:2002年8月起调至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应用语言学系工作。现为暨南大学文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训诂学研究会理事,广东省中国语言学会监事长。2007年获评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

    2025年02期 No.752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3K]
  • 征稿启事

    <正>《现代语文》是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省级刊物(月刊)。1963年创刊于孔子故里曲阜,由山东省教育厅主管、曲阜师范大学主办,系山东省语言学会会刊、山东省报刊协会理事单位。《现代语文》以汉语言研究为主,旨在为语言学界专家、学者和相关专业的研究生提供一个学术交流与展示语言研究成果的平台,至今已出版752期,为繁荣语言研究,促进学术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现代语文》设有以下栏目:汉语言文字研究、语言应用研究、语言教学研究、语言理论研究。欢迎各位专家学者不吝赐稿。

    2025年02期 No.752 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2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