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熊灵萱;喻威;
《黄帝内经》中存在不少异文现象,有些异文是由形近讹误所造成的。依据《黄帝内经太素》萧延平按语、《天回医简》等相关语言文献材料,对部分异文进行分析,揭示了15组形近讹误字,如“摶”与“搏”、“蛂”与“蛟”、“内”与“肉”、“乃”与“及”、“温”与“湿”、“感”与“惑”等。对《黄帝内经》中既往关注较少的文字讹误现象进行探析,可以校订传世医籍中的误字,补充形近讹误字例证,这对解决相关问题、解读《黄帝内经》均有所助益。
2023年12期 No.738 1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9K] - 寻天琦;
《孟子·万章上》:“谟盖都君咸我绩,牛羊父母,仓廪父母,干戈朕,琴朕,弤朕,二嫂使治朕栖。”其中,学界对“牛羊父母”的句法语义解读有不同观点,大致可分为两种:动词省略说和名词动用说。综合前代注疏及现代学者对该句的阐述,相对而言,名词动用说比较符合原句意义。这类名词动用现象,是上古汉语中表达给予事件的一种特殊的句法编码方式,它所表达的语义内容是:主语给予宾语由名词所指称的事物。
2023年12期 No.738 19-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9K] - 钱珍;
关于上古汉语谓词后面的“甚”,有两种分析意见:一是认为作补语;二是认为作谓语。以《史记》为重点语料,对其中谓词后“甚”的用法进行穷尽性统计,并从句法和韵律两个角度予以论证。结果显示,至少到上古晚期,谓词后面的“甚”都应分析为形容词作谓语。后世文献中有时也会出现类似结构,将其看作是共时层面中的历时沉积较为合适。
2023年12期 No.738 24-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9K] - 何和平;
臘祭、蜡祭是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由于臘(腊)、蠟(蜡)二字形音相似而容易混淆,对此进行考证、辨析实有必要。分别对“臘”“蜡”语义的历时演变进行考察:“臘”的本义即是祭祀名称,后引申为纪月、纪年;“蜡”的本义是蝇的幼虫,后假借表年终祭祀义,并且其假借义项逐渐成为常用义。历代学者对臘祭、蜡祭进行了深入探讨,大致可以分为两派。就浑言派而言,代表人物是许慎、郑玄、段玉裁等,将二者混同的主要原因是日期接近、对象扩大、词义混淆。就析言派而言,代表人物是孔颖达、秦蕙田、王引之、孙希旦等,从祭祀的对象、先后、服饰、周期四个方面,对臘祭与蜡祭进行了辨别。实际上,在先秦时期,臘祭与蜡祭严格有别;秦汉混淆之后,蜡祭与臘祭则演变为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而非等同的关系。通过这一研究,希望能为传统祭祀礼仪的探讨、《汉语大字典》的修补有所裨益。
2023年12期 No.738 30-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4K] - 刘臻;
隐喻、转喻理论的提出,为中药名称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通过对中药名称的认知分析,可以看出,转喻和隐喻发挥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中药的名称凸显了中药的不同特征,体现了语言的经济性原则和委婉性原则。中药名称中的“一药多名”,不仅突出强调了中药的功用效能,也渗透着人们的情感因素、主观评价。这一现象,还从一个侧面揭示了传统的意义理论和范畴理论的阐释局限。
2023年12期 No.738 36-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0K] - 年震;
从指称的可识别性框架出发,对汉语话题具有有定、无定、非定等指称特征事实进行统一考察。研究发现:1.汉语句法话题的必要指称特征表现为可识别性框架中的定指活跃状态。2.学界所讨论的无定、无指、非指称等非有定话题并非句法话题,而是语篇中经过文本回指、对比关联、定指回指等激活过程而形成的定指话题。3.非有定话题的允准不仅需要对话题所指进行修饰锚定,还需要对述题的谓语类型进行阶段性的锚定。就认知语用而言,话题的指称特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话题所指的指称特征层次变化、话题所指的语用可及性差异,本质上是话题所指与述题信息之间的动态可识别性关系。
2023年12期 No.738 42-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3K] - 陈思炜;
在宜兴方言中,烹饪方法用字“?”字的本字应为“熇”,由火热义引申为干燥义,再发展为烘烤义,然后又经过同位转喻,最终产生“小火慢煮使汤汁收浓”义。表舒迟貌的“滔”字的本字应为“■”,本义为“牛徐行”,根据其核心义“缓”,可以将“■”“饅”“慆”“韬”系联为一类。表示湖名的“氿”是个新造的地名用字,本字为“九”,后加水旁作“氿”。
2023年12期 No.738 49-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0K]